很多事情都是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或者說大家在大放厥詞,甚至是振振有詞的時候,其實根本就沒有解決辦法,而是自己的一廂情願。
一個人的事情可能說說就做了,兩個人的事情,還得讨論一番,三個人的事情,那就是各自劃分利益的時候。
一個村子要是讨論事情的話,肯定就會有各種各樣的争論,然後大家各自支持各自的意見。
上升到一縣一府,甚至更高層次的時候,那個時候就需要大家不斷的妥協,然後将手裡的事情做好。
因為參與的人多了,參與的環節多了,那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訴求,每個人背後都有的人要維護,要有他們所代表的利益階層,這個時候就需要大家不斷的去讨論,不斷去妥協。
所以真正的情況時有發生,不可能三言兩語就把所有的事情都決定下來,對于建文皇帝朱允文來說,現在他所做的事情已經比以前要輕松多了。
朝廷漸漸的将公文越來越簡單,程序越來越白話。
因為朝廷似乎也發現了這樣的問題,那就是行文越簡單,然後工作效率會越快。
大家不會再私自的情況下,或者說公開的來說,朝堂所做的不對,因為他們也明确的感受到了,在這種情況下大家的團結力量是空前的。
朝廷雖然沒有明文規定,現在可以用這種簡略的方法來行使公文,或者說像百姓們公告,但是因為有着大明報,所以很多事情都變得簡單了起來,老百姓能用嘴說,然後再根據大腦去證實,會發現很多事情都是朝廷所給的主意。
建文皇帝身邊還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班子,或者說現在他身邊的人,頂多是按照之前幫他寫聖旨,或者是做一些講解。
但是如今明顯的可以感覺到他們的責任已經越來越重大了。
方中愈對于這些人加以甄别,再後期他還協助,建文皇帝朱允炆做更進一步的改革。
方中愈要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之前沒有過,或者說隻有過類似的事情,然後沒有大批量的事情,現在他所做的就是讓這些事兒完全的。
朝廷的各級官員更進一步的前提是,他們能夠立下更大的功勞,這也是如今六部尚書他們要做的事情。
按照目前來說,除非他們死後能夠得到追封,否則的話,現在已經是達到了頂峰。
當然,除非是給加銜,或者是兼任其他的職務。
内閣大學士的官職雖然不高,但是後期因為内閣大學士一般都還兼任各部尚書,所以也把各部的地位都拔高了。
其實皇帝身邊一直都是有大學士以充當那些各種各樣的工作。
反過來說,他又使大學士的地位變高了。
建文皇帝朱允文身邊也是有的,隻不過因為放中愈的緣故,所以很多的事情,他都直接幫建文皇帝朱允文做好了,所以他們的作用反而就降低了,但并不是沒有作用。
按照目前來說,方中愈肯定是不希望像明朝後期那種内閣獨大的局面出現。
那樣的話黨争太容易出現了。
這對現如今的大明和以後的大明,都不是一件好事。
方中玉要的是一個強大的大名,而不是一個最後,會在内戰中消耗掉彼此的力量的大米。
就好比他堅持了這麼久,就是為了讓戰争早點結束,然後還集中力量搞發展,這也是為什麼之前他支持建行裡,祝你們快點結束品牌戰争的原因。
所以他絕不可能把事情越來越鬧大,把所有的情況都越搞越壞。
今世裡忙碌的景象是如今整個大明看起來特别的富足。
老百姓沒有時間種田。
小家小戶販賣的,依然在販賣在大街上能夠看到他們呼朋喚友,然後去酒樓裡聽聽說書人的故事。
這樣的生活很是惬意。
天藍藍的空氣異常的清新。
對于一個在21世紀長大的人來說,那樣天空真的就像一顆顆藍寶石。
那樣的空氣就像是保障一般是大家強烈都需要的。
帝國在這個時候爆發出來的勃勃生機,讓大家覺得帝國真的不一樣了。
事情越來越多,建文皇帝朱允文和方中玉也變得越來越忙。
不說軍事上的變化,光是如今看各個大臣從地方上報上來的折子,建文皇帝中英文都能知道很多事情。
建文四年,禮部侍郎董倫向建文皇帝朱允文建議讓解缙回京。
建文皇帝朱允文應允了他的請求,讓解缙回京擔任翰林侍诏。
曆史上,謝晉被關押了,然後被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灌醉,最後被凍死了。
但是如今曆史已經改變,他并不會再像之前一樣有那樣的經曆。
其實現如今他都不知道自己以後會怎麼樣以前他也不知道朝廷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或者在他的想法之中,這一切都不會變成這樣的,但是他後來發現,朝鮮真的是變化越來越大,空有才能卻沒有辦法發揮。
忠于自然是知曉這麼一個人的,隻是現在确确實實不知道把他安排在哪裡。
對于很多人來講,自從中愈出現之後,他們的命運都已經改變了,以前在燕王朱棣登上皇位之後,他們或許能夠憑借從龍之功,站到很高的位置上。
甚至會成為大明朝廷中的中樞人物。
但是因為那件事情沒有發生,所以現如今他們依然還在按部就班的在以前的崗位上做着事情。
之前皇帝朱允文已經貶了不少的官員,不管是流放還是下大獄該做的都做了。
今天囚禁燕王朱棣的宅院裡面來了一位不速之客。
外面的錦衣衛快速的湧入到整個宅院之中。
将前院後院全部隔開,除了燕王朱棣的房間,其他的地方都被密密麻麻的守護着。
幾乎每隔一米,就有一個錦衣衛,校尉站在那裡。
燕王妃,徐氏剛開始的時候有些緊張,但是當他看到外面密密麻麻的錦衣衛之後,他就不擔心了,因為他猜到了來的人是誰。
反而是其他人都比較緊張,但是因為燕王妃在那裡,所以他們,都沒有那麼多害怕。
燕王朱棣在房間裡聽到了外面的動靜,正準備問到底是什麼情況時,突然發現有一個人走了進來,那人穿着黑色的大氅,頭皺的緊緊的。
看着男人的面孔,燕王朱棣愣了一下,放下手裡的筆說道。
“你,你怎麼來了?”
看他的意思,他從來沒有想到這個人會來。
因為在他的想法之中,當初他希望能見到她的時候,她選擇拒絕,但是現在他卻主動來到了這裡。
“四王叔,怎麼樣在這裡?”
來人選取自己的帽子看着他,笑着說道。
原來這人居然是建文皇帝朱允文。
燕王朱棣放下手中的筆,走到哪窗前,雖然窗戶是關着在,但是他卻選擇了背對着建文皇帝朱允文。
他并沒有向建文皇帝朱允文行禮。
建文皇帝朱允文皺了一下眉頭,但還是一閃而過,笑着說道。
“怎麼王叔難道就不想見我一見?”
“直接說吧,你來做什麼?”
沒有人可以理解閻王注定的苦澀,但是這個時候他必須要表現得很是強勢,因為對于他來講,他本來就是個失敗者,成王敗寇,如果這個時候表現的太過脆弱的話,那麼它也就不是大名的閻王四王朱棣了。
“王叔,難道不想知道自己的封地在哪裡嗎?”
建文皇帝朱允文倒是并沒有因為燕王朱棣的話語而感到身體,而是走到了燕王朱棣剛剛寫字的桌台,在那裡翻看着什麼?
看着燕王朱棣寫下的詩句,還有桌面上放着的大明報的報紙。
建文皇帝朱允文心裡很是清楚,自己的叔叔從來沒有放棄過,所以他現在還是覺得自己的抉擇是正确的,至少目前來說,他的抉擇非常的正确。
聽到皇帝說封頂儀式,還是他親口說的。
燕王朱棣猛的扭頭過來看着他冷哼了一聲,說道。
“我是大明燕王,太祖高皇帝親封的,封地北平。”
這話聽着怎麼像有一些賭氣的意思,但是建文皇帝朱允文卻沒有計較,對于他來講,也許當初他确實是做錯了,但是這又有什麼要緊呢?站在她的角度上來說,他必須要做的就是這些,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為了那個皇位,他必然要掃除所有的障礙,就好像當初太祖高皇帝掃除了那些開國勳貴一樣。
這件事情本來就沒有什麼對與錯,隻不過說各自站的立場角度不一樣,因為王朱棣恐怕也是這樣做的。
曆史上,燕王朱棣做了相同的事情,隻不過手段比較融合,再加上态勢,太祖高皇帝,如今存在世上的最年長的王子,所以對于他的手段,其他的藩王隻能接受。
“王叔賭氣的話就不要說了,正知道有些事情你清楚,朕也清楚,今天真來這裡,隻是想跟你讨論兩個問題,問題解決了真就會走。”
對呀,真的呢,也沒有什麼用,畢竟現在自己在别人的砧闆之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說的太多也沒有什麼用。
燕王朱棣正是看透了這一點,所以臉色也放松了下來。
是啊,對于他來講,其實區别已經不大了,當初他被押送到這裡來的時候他的心裡都已經很清楚了。
“說吧,孤王聽着呢。”
“四王叔,如果當初父王沒死,你還會造反嗎?”
建文皇帝朱允文猛的擡頭說出了這樣的一句話,盯着燕王朱棣的眼睛,看着她的表情,生怕漏過一丁點的細節。
燕王朱棣也盯着他,其實燕王朱棣比他高也很多,所以相當俯視着他。
“你真的想知道?”
兩人就這樣對視了一段時間,燕王朱棣突然這樣問道,臉上的表情都可以看得清楚。
對于他們倆來說,也許從來沒有這樣近距離的對望着。
如果不是因為建文帝朱允炆,今天突然到來,恐怕他們再也不會見面了。
“是的,朕一直都在考慮這個問題,如果是父皇還在,你會不會做這樣的事情。”
“不會。大哥跟你不一樣,從小到大,不管是哥哥們還是弟弟們,最服的都是大哥。大哥作為大名太子,已經這麼多年了,他的能力還有威望,根本就不是你能比的。如果二哥三哥還在的話,他們也不會有我這樣的舉動的。退一步說顧王是清君側,不是造反。”
在這一刻,她依然還是說出這樣的話,因為他認為自己從來沒有造反,至少沒有造建文皇帝朱允文的飯,他是清君側。
建文皇帝朱允文聽了之後,眼神有些黯淡,雖然他早就想到了這個答案,但是他心裡還是有些難過,雖然那個人是他的父親,是那個在大明太祖高皇帝培養了無數年的大明太子。
也不知道為什麼,他今天非要突然跑來問這一句。
也許在他内心之中,還一直都覺得太祖高皇帝當年也許非常的糾結,不知道該做出如何的選擇,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在門外守衛的方中愈一個人站在那裡聽着。
其實這個問題建文皇帝朱允文和方中愈讨論過。
方中愈說了,和燕王朱棣一樣的話,在當時。
如果真的是太子,朱标還在世。
燕王朱棣肯定是不會造反的。
道理其實也很簡單,太子朱标畢竟是嫡長子,而且已經被當作儲君培養了那麼多年。
在太祖高皇帝的運作之下,整個大明的官僚體系是一個完整的系統。
掌握這個系統的必定是大明最高權力的人物,但是很可惜他培養出來的這個人,卻因為命短。
死在他的前面。
所以當他發現皇太孫可能駕馭不住這些人的時候,就想起了另外一個方法,那就是殺掉他們。
因為那些人忠心是太子朱标,而不是太孫朱允文。
雖然說看起來沒有什麼大的區别,但事實上,一朝天子一朝臣,建文皇帝,朱允文和太祖高皇帝,心裡都很清楚。
但是如果要按照這個體系在培養一個人的話,太祖高皇帝知道自己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了,所以才會伸起屠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