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大百科全書,可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即便是是在後世裡,著作大百科全書,也依舊是動用了數萬專家學者,耗時十五年方才最終著出了第一版的。
夏鴻升還沒有狂妄自大到覺得能憑自己這半桶水來完成一部這等巨著。
泾陽書院是夏鴻升天然的依托與平台。
書院中的教席先生,都是截至目前這個時代為止,在各個領域中頂尖的那一批人。他們帶出來的學子,也都是在某一個領域之内最為先進的年輕人了。
而他們,才是著作這本大百科全書的中流砥柱。
為此,夏鴻升特意召開了泾陽書院全體教席先生會議,鄭重的宣布了要以泾陽書院為名義,聯合書院所能夠調動的所有資源,以相互合作,各司其學的方式,共同完成這樣一部概要記述人類一切知識門類的工具書的事情。
夏鴻升的理念超前,底下的教席先生們不是全都能夠聽得懂的。于是有人問到:“山長,這工具便是工具,書便是書。如何放到一起叫工具書?”
夏鴻升見疑惑的人不少,于是解釋道:“就像是農夫鋤地,需要用到鋤頭,鋤頭便是農夫的工具。鐵匠打鐵,需要用到錘子,錘子便是鐵匠的工具。将士作戰,需要用到武器,這些武器,其實也是将士們的工具。各行各業都離不開工具,學子修習,學者研究,也需要工具,這個工具,就是書。這種工具書,就像是農夫的鋤頭和鐵匠的錘子一樣,是學子們學習的工具。就比方說咱們尋常時候用的《說文解字》,用的《唐韻》這般,需要是拿出來翻找,它給出答案,這類便是工具書。”
“哦,原是如此。”說起《唐韻》,衆人便理解了。自打拼音推行開來之後,這本《唐韻》就成了許多人必備的一本書。遇到不知如何讀的字了,拿出《唐韻》查一查,便可知道其讀音意思,端得有用。
夏鴻升點了點頭,又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書便是一種依據特定的需要,廣泛彙集相關的知識與資料,再照一定的體例與檢索方式進行編排,使之容易被檢索使用,然後專供查閱資料線索的書籍。可謂正是世人在書山探寶,學海求知的‘器’啊!”
“這等書籍,要囊括世間所有門類的學問,若是能成,日後學子豈非隻要有這本書,足不出戶便可知古通今,了解各種技藝了?”一個教席笑道:“哈哈,好事!好事!”
“百科全書隻是一個知識的彙總,想要深入研習某一方面,光看看百科全書是絕對不行的。百科全書為彙總而作,注定是多而雜,雜而不能精的。”夏鴻升笑了說道:“它的作用,更多的是讓人知道世間有這諸般學問在,然後激發興趣,促其往更深處追學而已。既如此,可知此書就目的而言,主供查考、檢索。因而若從編排起來,就要以某種特定體例編排,以體現其工具書性,易檢性、易用性。而以内容而言,則須廣泛吸收已有之成果,所提供的知識、學問,須成熟可靠,叙述簡明扼要,概括性強。”
“輯錄當世間種種門類的全部學問與技藝,此書若成,乃大功德啊。”蓋文達捋須說道:“若做此書,那老夫建議當先确定文章體例。此書涵蓋之廣,定非數人之功可以問世。乃須各門各類,各行各業之人共同編纂之。若是體例不同,将來如何能編排到一起?故而應先定體例,日後無論何門何類,記叙何種學問技藝,都以此體例來寫,日後編排到一起,才不至漫卷混亂。”
“不錯,先定下體例,确出準則,然後各展所長,以此體例準則輯錄各自領域之内容。”鬼厚誠點頭說道:“體例都一樣,日後便可直接輯錄編排。”
夏鴻升點了點頭:“我也是這般意思,今日正要與諸位相商,定下體例格式之範。”
“不知山長可有頭緒?”顔相時問道。
“我的确有所設計,今日便提出來,同諸位先生一道商議。”夏鴻升說道:“既為大百科之彙總,應分門而别類。以我所見,當以門類領域為冊,門類之内又細分條目,條目之下又細分小條目。比方說醫學為一大類,這一大類下,又分疾病條目、病理條目、治療方法條目、藥物類條目、藥劑類條目、醫療器械條目、療養地條目、從醫者條目等等諸般。各個條目之下,又根據其内容再行細分,對這一方面從古至今之成果進行概述。而所有這些輯錄到一起,便是大百科全書之醫學。如此這般。”
“以門類為冊,合到一起,便是大百科全書。單獨拿出來,則每一本分冊,便是這一門類之全書。不錯。”計潤澤點頭道:“在下看這種分法很好。”
“另外,具體編寫之時,當以由總至分,由古至今之順序來編寫。不僅要輯錄舊成果,更要突出新成果。”夏鴻升繼續說道:“全書以按學科門類分冊卷,以條目形式全面、系統、概括地介紹知識學問與技藝。并當附有适量随文圖,使之更加明晰。正文條目之前,當有一篇介紹該學科卷内容之概觀性文章,并附有反映該學科體系的條目分類目錄。在正文條目後有介紹對該學科發展有重大影響之事件的大事年表,及供尋檢所用之條目漢字筆畫索引與内容索引。卷内條目當有完備之參見,可附有參考書目文章之類,以供想要深入了解此方面之人可以知道去找何種書籍來看。”
說完之後,夏鴻升看看衆人,又道:“此乃愚見,權作抛磚引玉。”
衆人聽過之後,思索良久,然後才聽顔相時說道:“此法布局缜密,條理清晰,老夫等卻也沒有更好的體例法子了。依老夫看,便如此定下來。諸位同僚以為可否?”
“的确想不出更好的了,老夫以為然。”于志甯捋須說道。
衆人也都紛紛附和,于是便敲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