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赫家世,憂郁童年·
提起林徽因,現在的文藝青年基本跟當年的徐志摩一樣,很容易犯主觀主義錯誤,将林視作天上仙子,美貌與智慧并存,溫柔與善良齊備――林固然才華橫溢,卻孤傲強勢,與梁家交好的李健吾先生甚至直言:林并非人人憐愛的社會寵兒,幾乎婦女全把她當作仇敵。
學者陳學勇先生曾這樣評價林徽因:林絕頂聰明,過從皆知識界精英,如政治學家張奚若、經濟學家陳岱孫、哲學家金嶽霖、物理學家周培源,無不是他們各自學術領域裡的泰鬥人物,就不必說胡适、沈從文、葉公超、朱光潛……毋庸諱言,女性鮮有此輩,才情多遠遠遜于林徽因。她們既不能和林徽因在同一層面對話,林徽因又不知作謙和狀和她們敷衍、周旋,那麼同性們的誤解、生分乃至嫉妒、怨怼,可想而知了。
女人太有才,也許并非幸事,尤其是出身在大家族裡的名媛。
林徽因生于光緒三十年(1904年)六月,原籍福建閩縣(今福州),祖父林孝恂曾與康有為一起中舉,官至翰林院編修,為大清編寫官方曆史教材,後任浙江知縣,屬于廳局級幹部,即使抽幾口大煙,也是“金陵九五至尊”級。得孫女後,林老爺子從《詩經》“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擇取“徽音”二字相贈孫,意寓美譽、美德,有好的品性,多子多福。林徽因成年後非常珍惜自己的名聲,适時有個純爺們筆名“林徽音”,四處發“瓊瑤體”小說,林深為氣惱,遂改名“徽因”以别。
祖父辭官後定居杭州,但一直關心福建老家晚輩的教育,投資興辦學堂。林家出了不少人物,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覺民、林尹民哥倆,以及光複福建的林肇民,均是林徽因的堂叔。
而林徽因的爸爸林長民更是才華橫溢,早年留學于日本早稻田大學(與陸小曼的父親一樣),與立憲派梁啟超、實業派張謇、革命派宋教仁均交情匪淺,北洋時代立志于“憲政救國”,曾擔任過三個多月司法總長,與财政總長梁啟超并稱“憲政雙傑”。一戰結束“巴黎和會”那陣子,日本想霸青島。林長民首先獲悉,義憤填膺,寫了篇《外交警報敬告國民》發于五月二日的北京《晨報》,疾呼“膠州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号召:“國亡無日,願合我四萬萬衆誓死圖之!”引起北大學子盛怒,兩天後,“五四”運動爆發,當時的大總統徐世昌被林長民煽風點火弄得頭大如鬥,日本大使嚴重抗議,要罷林長民的官。徐世昌無奈,後打發林去歐洲參與“國聯”事宜,明升暗降。
老爸意氣風發的時候,林徽因卻度過了并不愉快的童年。
其一,她的母親雖然美麗,卻目不識丁,而且脾氣急躁,兩個孩子早天,隻剩林徽因。其二,父親在外另娶妾室程桂林(林徽因叫她二娘),生了幾個兒子。
林徽因崇拜父親,又同情母親,很受煎熬,成年後寫了篇小說《繡繡》,裡面有一對遭遺棄的母女,猶如自身寫照。在《緻費慰梅信》中,林徽因評價自己的母親:我自己的母親碰巧是個極其無能又愛管閑事的女人,而且她還是天下最沒有耐性的人……我經常和媽媽争吵,但這完全是傻冒和自找苦吃。
其實林夫人也甚為可憐,家庭成員個個滿腹詩書,她想找個人交流都困難,唯一的女兒林徽因便是慰藉,可女兒跟她脾氣一樣急,往往話不投機。
關于林徽因的童年,鮮有資料詳細,但她“早熟”卻是不少文學史研究者的共識,林徽曾在一篇散文中提及她6歲得過水痘,家鄉叫“水珠”,憶及往事,她還為此事甚為欣喜,“當時我很喜歡那美麗的名字,忘卻它是一種病,因而也覺到一種神秘的驕傲。隻要人過我窗口問問出‘水珠’麼?我就感到一種榮耀。”
民國初建,林家移居天津,林長民忙于北京政事,根本無暇顧及家裡。兩年後祖父林孝恂病故,天津一大家子人的主心骨成了13歲的林徽因,她伺候兩母親、照顧幾個弟妹,忙得一團亂,成年後林徽因回憶:“二娘病不居醫院,爹爹在京不放心,囑吾日以快信報病情。時天苦熱,桓(林徽因的異母弟林桓)病新愈,燕玉(妹妹)及恒(二弟)則啼哭無常。嘗至夜闌,猶不得睡。一夜月明,桓哭久,吾不忍聽,起抱之,徘徊廊外一時許,桓始熟睡。乳媪粗心,任病孩久哭,思之可恨。”現在一些人認為林徽因自幼含着蜜長大,是标準的大家閨秀,可謂謬矣。她可比陸小曼辛苦多了,也許正是少女時代受到磨砺,因此也培養了她堅忍的性格。
直到民國四年,林長民在北洋政府中任總長,林家開始定居北京,林徽因由此進入了教會貴族學校――培華女子中學讀書。
因為她美麗聰明,成績優秀,很快被稱為校園内的美麗風景線。周末與同伴上街,經常有傻小子垂涎跟随,因忌憚“她爸是林長民”,掌民國司法,才不敢随意上前搭讪。
林徽因卻對男生們嗤之以鼻,為了防止騷擾,特意請了幾個貼身保镖――身材高大脾氣暴躁的表兄弟。很有可能林美眉看誰不爽,一個眼神就有表兄弟們上去痛扁“打你又咋了,你認識誰都沒用,她爸是司法總長,前朝叫刑部尚書,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