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再次問道:“公瑾可是要我效仿戰國時期,與諸侯合縱以抗秦國?”
周瑜再次搖了搖頭,說道:“陳文昭雖強,其餘諸侯亦非泛泛之輩。畢竟當年的強秦經過商君變法,還有數代積累才滅掉其餘六國。”
“反觀現在的并州、涼州,卻都是荒無人煙之地,縱然陳文昭遷徙、招募了不少百姓,他境内人口,也遠遠無法與當時的秦國相提并論。”
“如今的陳文昭,雖然強大,倒也并非無法抗衡。隻要有兩方諸侯聯盟,必定可以使得陳文昭不敢小觑他人。”
孫策皺了皺眉頭,問道:“公瑾既然不是讓我聯合其餘諸侯,共同讨伐陳文昭,卻是何意?”
周瑜沒有直接答話,反而盯着孫策問道:“兄長是想要在有生之年,能夠橫掃天下,還是想要占據現有之地,割據一方?”
此時的周瑜,沒有稱呼孫策‘主公’,反而稱呼其為‘兄長’,可以看出他是準備與孫策,推心置腹交談一番了。
孫策眼神閃動了幾次,說道:“大丈夫生于天地間,又豈能不思進取,裹足不前?若有可能,吾願意提三尺青鋒橫掃天下,好上體天心,下應黎民。”
周瑜聞言當即撫掌大笑,說道:“兄長有此豪情,弟又豈能不以死相報?”
而後,他正色說道:“兄長若隻想守得現有基業,成為割據一方之諸侯,此事易耳。隻需連弱抗強,必可保得江東基業不失。”
“兄長既然意欲趁着有生之年橫掃天下,則需連強伐弱,遠交近攻,趁勢而起,壯大自身實力。”
孫策心中一動,問道:“公瑾言下之意,可是要我與陳文昭結盟?”
周瑜狠狠點了點頭,說道:“然也。與陳文昭結盟,有四點好處。”
“其一,陳文昭挾天子以令諸侯,占據大義。兄長若表面唯陳文昭馬首是瞻,也就是順應天子,必定會在天下人之中,留下一個忠于漢室的好印象。”
“其二,陳文昭時至今日,都未曾與江東交惡,反而屢次封賞主公,盡顯拉攏親近之意。兄長若遣人與關中商議聯盟事宜,必定能夠成事。”
“其三,關中雖然與颍川郡接壤,卻位于颍川的西北方,與主公的疆域其實并無太大接觸。”
“雙方哪怕想要擴張領土,也不會選擇對方作為目标,是以現在的我們并無利益沖突。”
周瑜所說的不錯,關中與揚州的地盤,就好像位于對角線的兩頭一樣。
除非雙方昏了頭,絕對不會放棄緊挨着的其餘諸侯,反而跨越狹長的地理,前去攻打彼此。
沒有利益沖突,才是聯盟能夠長久、穩定的先決條件。
就好似三國時期的蜀國與東吳一樣,兩者雖然名義上乃是盟友,卻因為荊州之事爆發了利益沖突,根本不可能誠心實意聯合抵抗曹魏。
至于現在的陳旭、孫策,卻完全不存在這種事情。
可以說,隻要雙方結成聯盟,除非荊州劉表,或是曹操被消滅,不然兩人絕對不會爆發沖突。
而想要消滅劉表、曹操,又談何容易?
隻有這樣穩固的聯盟,雙方才能齊心協力,休戚與共,一同抵禦其他諸侯。甚至于,發動滅國之戰,擴張勢力。
周瑜再次侃侃而談:“其四,依仗兄長之實力,想要獨自滅掉一方諸侯,肯定困難無比。若是有陳文昭相助,不管是平分荊州,還是共伐曹孟德,都很有可能會成為現實。”
“待主公與陳文昭兩分天下之後,再争奪大漢的最終歸屬,猶未晚也。”
孫策沉吟良久,當即點頭說道:“瑜弟之言不錯,與陳文昭聯盟之事,就交由公瑾全權處理吧。”
周瑜聞言大喜,再次說道:“與陳文昭聯盟雖然乃是大勢,然而眼前最為迫切的事情,還是應當先與曹孟德罷兵休戰。”
孫策愣了一下,說道:“莫非瑜弟以為,某不是曹孟德之對手?”
周瑜急忙搖了搖頭,道:“兄長雖然平定江東,卻是根基未穩,與江東世家之間多有龌蹉。”
“這些事情若不處理妥當,兄長莫說橫掃四方,恐怕想要保住江東都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孫策聞言,當即面含殺氣的說道:“不若直接将那些頑固的世家,全部滅族!”
周瑜心中大驚,急忙勸道:“此事萬萬不可為啊,若兄長如此行事,必定會為後來遭緻禍端。而且,主公也會将自己推到世家們的對立面。”
“如此,縱然能夠顯一時之威,亦非長久之計。”
孫策最讨厭勾心鬥角,當即說道:“可是江東世家勢力錯綜複雜,蓄養門客、人口、私兵不計其數,若是不能削弱他們實力,吾又豈能穩坐江東?”
周瑜說道:“江東世家雖然乃是兄長之掣肘,若是利用得好,未嘗不能讓他們,成為兄長助力。”
“須知,自古以來江東多豪傑,西楚霸王以三千江東子弟,掃滅暴秦,幾乎得到整個天下。兄長若能折服江東士族,何愁大事不成?”
“此事兄長勿憂,吾心中已經早有決斷,耗費三年兩載時日,定會讓他們成為兄長之爪牙。”
孫策聞言,當即沉默不語。
周瑜再次苦口婆心的勸道:“逐鹿中原絕非易事,兄長若不能多多招攬豪傑,又豈能在亂世中有所成就?”
“江東多才俊,兄長縱然忍耐一時,先與他們虛與委蛇,日後所得好處亦是十分巨大。”
“若是江東不能徹底穩定下來,就與其他諸侯爆發大規模戰争,為智者所不取也。”
周瑜言下之意十分明确,就是要讓孫策先與曹操罷兵,然後回到江東耗費時日,先解決内部問題再言其他。
孫策思量許久,這才不情不願的說道:“吾現在身為豫州牧,若是就此退兵,讓曹孟德占據豫州北方,豈不會讓天下人嘲笑?”
周瑜知道孫策已經被他說動,心中一喜,急忙說道:“兄長此言差矣,忍一時之氣,而為長久之計,這才是成大事之人啊。”
“兄長若是就此退兵,不但不會被人嘲笑,别人反而會認為兄長,乃成大事之人。”
孫策聞言,當即不再猶豫,就同意了周瑜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