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相聚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初六,我們三口又再次踏上了回程的旅途。
奶奶果然給做了巧餅,還讓我們捎上攢下的鵝蛋,伯伯們準備了一麻袋白面和半麻袋花生,直接給扛到了車上,姑姑們昨兒蒸了兩大鍋大饅頭,也都給我們放上。這是最親的人表達情感的方式,很簡單,很美好。
拐上高速公路,又是三個半鐘頭,我們仨回到了立夏市。一回家我便把自己扔到床上,迷迷糊糊睡了過去。在老家的日子很快樂,但生活條件确是不能和城市比的,沒有暖氣,沒有嚴實的窗,沒有室内的廁所,休息不好,必然!手腳起瘡,難免!
人大多都這樣,習慣接受生活進步論,認為過更舒适的生活是常理兒,倒退了,就很有理兒的叨叨一句,由奢入儉難啊……所以若現在讓我過回五年前的生活,我想我會撇着嘴搬起蜂窩煤,再撇着嘴揣上五塊錢春遊。據保守估計,老家的生活水平比立夏晚了差不多十年,體驗幾天還湊合,時間一長,就疲沓了。
一覺醒來,竟到了下午。伸個有點懶的懶腰,尋麼着拖鞋上個廁所,回屋坐床上愣個神兒,還是去球場打個球吧,再不活動就生鏽了。
撥光哥的電話試試。
“打球去啊?”
我問。
“呃?”
沒精打采的動靜。
“幾點了還睡的跟屎豬一樣?”
我見老家的豬都睡在屎上。
“呃。”
沒精打采升級版。
“你去不去啊?”
我又問。
“改天吧。”
您倒是早說啊!
找大衛吧,宅男不在家更在何處。
“打球去啊?”
我問。
“出不去啊,來了一大家子人。”
聽着确實很吵。
“叫着你哥一起啊?”
我提議。
“不去了不去了,我們在打牌。”
大衛說出了真相。
果然都是假期的節奏,第一位仁兄過着中國的假期,卻和北京時間有半天的時差。第二位仁兄一如永久的整天打牌和街機,忘記了吃飯忘記了學習忘記了鍛煉身體。
行吧,你們不去哥自己去。
47
換上運動服,蹬上籃球鞋,托起籃球,走起。
我在人行道上拍着球,惬意的前行,時不時看看左右,過年這會兒街上的人和車真是少了不少,路顯得空蕩蕩的。
也不奇怪,在城市打拼的人們,尤其爹媽這個年紀的,其實很多老家在農村,回家過年是傳統。農村,是生他們養他們的地方,那裡有他們至親至愛的人,記錄着他們成長的足迹。想來,五零六零後這代城市探路者真的不易,年輪年華和一往無前的年紀,他們成就着時代的進步,卻很少和老家的親人們團聚。
零星的行人,偶現的車鳴,風卷的紙屑,城市的春節相比于農村,有點寂寥。也該靜靜了,奔忙又機械的運轉了350多個日夜,承載着繁華的囑托和發展的期許,每每路是擁擠的,人是匆忙的。燈熄陽起,起身坐下,城市中的人們,包括我們這幫中學生,都在用最規律的方式記錄着歲歲年年城不同的奔忙。
但這份規律,本就是負累。過年了,逃離吧,離開這城市,都好好歇歇。
不出所料,球場空空,殘缺的球網随風飄搖。正好可以安靜的投會兒三分,此情此景,有點味道。
我是個籃球手,就算沒有觀衆,也要有專業的态度的和架勢。先從褲兜裡摸出家門鑰匙,放在籃架底的鐵皮箱上。然後拉開運動外套的拉鍊,拽着袖口脫下來,一甩搭在籃架上。單膝跪地,低下頭緊緊鞋帶,再起身跺跺腳,OK,感覺良好。
差不多了,先做做準備活動吧。
球暫且放一邊兒,現在動球有點早,先圍着球場慢跑兩圈,熱一下身,目的是把身體調到和室外溫度匹配的狀态。然後跟我唱,接着抖抖手來抖抖腳啊狠做深呼吸,學哥再壓一圈腿,你就不扭腰。
差不多了,拾起地上的籃球吧。
打球的人都懂,長時間不碰球,猛不丁跳起投籃,是找不到籃筐也拿不準力道的,落地時還眼花。今兒我就這狀況,第一次投籃連殘缺的籃網都沒碰到。不打緊,手沒熱起來,一會兒就好了。我卯足勁兒開始跑籃,變向,加速,兩步,起。三五個來回下來,能量着實燃燒了不少,我兩手扶着膝蓋,大喘着氣,腦門上已然有了汗滴。
差不多了,開始五百次投籃吧。
功利點說,三分球性價比肯定比兩分高;文藝點說,完美的弧度可以讓人盡享進籃的快感。小學打杯賽那會兒,我自我感覺是有神宗一郎準頭的藤真健司,還養成了一個張揚的習慣,若是感覺球必進,我會擎着投籃的左臂,靜靜等着籃球入框,入網那刻,再同步握緊左拳。
天黑有一會兒了,我的肚子也提出了抗議,該回家了。套上外套,拉上拉鍊,裝起鑰匙。我開始最後一投,有點期待清脆入網,但好像球在籃圈上轉兩圈再進也不錯,反正,最後一投一定要切合心意。
所以,最後一投從來不是隻投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