郿塢,涼王宮,龍骧殿。
丞相賈诩、上将軍趙雲二人聯袂,攜文武百官前來參見。
韓炜意氣風發,面沉似水,睥睨顧盼,正襟危坐于王座之上。
頭頂九旒紫金冕冠,上貫五彩美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上穿玄衣,下罩纁裳,衣繪龍、山、華蟲、火、宗彜五章紋,裳繡藻、粉米、黼、黻四章紋,共九章。内襯素紗中單衣,一塵不染。腰系白羅大帶,身形緊趁利落。黃蔽膝,金辂樊纓,雙璜鳴錯。足蹬一雙赤舄盛履。
王者衣飾果真不同凡響,好一個威風八面的涼王韓炜!
中國曆史上進入帝制時期的異姓王,是指當朝皇族以外的、因功而受封王爵的人。最初封異姓王的是大漢高祖皇帝劉邦。
之後的朝代也有封異姓王,但是是在皇帝勢弱的時候才會封,一旦封異姓王,就意味着一個朝代由盛轉衰或即将滅亡。
亂世時的異姓王最多。
秦統一中國後,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秦末,抗秦起義風起雲湧,各地封建紛紛恢複。西漢重新統一後,一方面繼續推行郡縣制,同時保留了一部分封國,大者為王,小者為侯,分封給異姓功臣。
主要的有七人:即齊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後燕王盧绾、長沙王吳芮。
這七人的下場可想而知。
漢初異姓王的封地總面積超過了漢郡,他們擁有武裝,行政自主,名為漢臣,實為漢廷不能控制的獨立王國。漢高祖及其統治集團先後鏟滅韓信、彭越、英布,其他幾個異姓王也相繼被殺、被廢,僅存勢力最小的長沙王吳芮,解除了異姓王對漢朝的威脅。
自漢景帝中元五年起,對封王之權進行了很多方面的限制。
首先受封的王國重要官吏不得自置,隻有兩千石以下級别的官員王國才可以自置;
諸侯王無朝廷虎符不得發兵,這樣限制了諸侯王之軍權;
山海湖澤之利歸朝廷,王國不得擅自開發利用;
諸侯王必須定期朝觐,平時不準私自出國境;
諸侯王不得爵人赦死罪,亦不能收納亡人藏若亡命;
諸侯王不得私交外戚,不得對朝廷大臣私行賞賜,不得與其他諸侯王私下交往。
自此,諸侯王國問題便慢慢不再成為大漢的主要威脅。
而今的涼王韓炜,以上六則禁令無一不違反。當然,這也與他的實力息息相關。換句話說,如今涼王韓炜就是東漢朝廷最大的威脅。
可劉協又能如何?現如今能依靠的還有誰?劉璋嗎?自從劉焉死後,劉璋承繼益州牧,自此,便與劉協再無半點往來。
而劉璋暗弱無能,毫無進取之心,更懼怕韓炜揮師挺進川蜀之地。他表面上看來與張魯是聯盟,但實際已經将西川兵馬撤出了漢中,如此一來就是把漢中拱手相讓于張魯。張魯欣然接受,巴不得劉璋趕緊走呢。
當劉協知道劉璋已然退兵,他就萬念俱灰了,他明白漢室傾頹,不可匡扶。就等着韓炜什麼時候一高興,把自己取而代之。
龍骧殿前,丞相賈诩上奏:“大王,老臣以為,青州平定,曹操敗亡,此戰實乃曠古大捷。故而可改年号,以保國運昌盛!還請大王斟酌之。”這裡的“國運”一詞,可謂一語雙關,既是大漢的國運,也是大涼的國運。
更改年号,叫作:“改元”。原因不外乎兩種:其一,新皇帝登基要改年号。登基時改,次年新年使用。其二,為了紀念某件大事。就像漢元帝時因為邊關無戰事,遂改年号為“竟甯”;再有漢靈帝劉宏因為黃巾軍被平定,改年号為“中平”。
當然了,擅自篡改年号顯然是對當朝天子的不敬。賈诩這麼做的原因也很簡單,改元之後昭告天下,以彰顯韓炜之王權。同時,也就預示着漢室即将覆滅。
韓炜豈能不知賈诩的想法?即刻問道:“改元之事,茲事體大!諸公以為如何啊?”
話音剛落,尚書令董昭出班道:“臣,尚書令董昭,附議。”
再來是趙雲:“臣,上将軍趙雲附議!”
“中軍大将軍典韋附議!”
“末将,撫軍大将軍馬超,附議!”
“老臣鎮西将軍黃忠附議!”
“臣,虎翼将軍王雙附議!”
“幽州兵馬副都督高順附議!”
“折沖将軍樂進附議!”
“臣附議……”
…………
最後文武百官齊聲道:“丞相言之有理!臣等皆附議!”
韓炜點了點頭,言道:“既然衆望所歸,不可逆之。便依丞相之谏,改元青平,如何啊?”
賈诩點了點頭道:“青州大捷,平靖寰宇。大王英明,妥帖之極!”
衆文武齊聲附和:“大王英明!”
翌日朝會,天子劉協起诏書昭告天下,改元青平,以彰顯涼王韓炜之戰功卓著!
此天子诏頒布之後,鴻都門學的門下學子皆為天子門生,紛紛再一次對韓炜口誅筆伐。盧植還特地寫文章大罵韓炜一通,大理寺刑獄中被囚禁的孔融得知此訊,更是失聲痛哭,泣不成聲。
這一次改元風波,再一次将韓炜推至風口浪尖。劉璋、張魯二人更是借題發揮,聯名寫下讨賊檄文,誠邀天下英雄誅滅韓賊,匡扶漢室。
不過,不管這些人怎麼鬧,對韓炜來說根本不痛不癢,無傷大雅。
韓炜眼下有更為重要的事,便是要盡快的了解漢中之戰的情勢。
因為呂布患病,并且一病不起。這對三軍士氣可是嚴重的影響,呂布在将士們的心中可是戰神一般的存在,他倒下了,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軍師荀攸在呂布還未病倒之時已經聯系了醫學院的華佗等人,将呂布的病情在信中寫得清清楚楚。
随行的軍醫确診呂布症狀為:頭目眩暈、脹痛,頭重腳輕,腰膝酸軟,舌紅少津,脈弦或弦細數。
而後頭暈目眩越來越嚴重,終于卧床不起。